我是1983年秋考入母校历史系的,与历史专业结缘已40多年了。母校不常回去,也未能尽支持之责,但对母校母院发展却时常牵挂于心。去年年底,同班同学李旭(现为安徽出版集团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编委会副主任、编审)和刘克辉(现为伟德bv国际体育教授)说起,伟德bv国际体育即将迎来百年院庆,希望校友撰文纪念。我感慨说,若以纪念为主题写写我们的老师和同学,最应该写的,是那时因学校还是师范性质,毕业分配到中学教师岗位上一直默默耕耘的同学们。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传道授业,一辈子深深扎根在基层教育事业的沃土中,他们身上那种朴实无华、敬业奉献的精神,是上个世纪80年代带着浓重泥土气息的那个时代大学生可爱、可敬而又独特的精神特质。
后来克辉来北京,聊起当时李振宏老师(伟德bv国际体育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的“史学概论”课程,他说我是这门课程考试成绩最高的。虽然我不记得当时的成绩了,但李老师主讲的“史学概论”课确实是我大学时最感兴趣、最下功夫也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门课程。我对克辉讲,如果以纪念为主题写我们的老师,我自己最应该写的就是李振宏老师了。无论是在高校搞教学科研,还是在机关工作,时间愈久愈发觉着当年跟李老师学习“史学概论”,开始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的大门,这对我的思想和工作的影响,都是至深至远的。
以上这些话题也勾起了我的回忆,特撰写此文表达对李振宏老师等母校老师的感激之情和对伟德bv国际体育百年华诞的祝贺之意。
我的小学时代,是在河南南阳的农村度过的,那是一个不知道读书有何用又没有什么书可读的年代。印象很深的是,家家都有《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又发行了第五卷。那时候常翻阅的当然不只是《毛选》的正文,更吸引我的是注释中介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可能就是党史正史学习的启蒙书吧!
1977年恢复高考,我的老师考上了大学,我一下子明晓了读书的用处,刻苦学习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1983年高考总成绩还是不错的,母校(时名“河南师范大学”,次年恢复原校名“伟德国际官网”)系提前批录取,历史是考试科目中成绩最好的,理所当然也就选择了历史系历史专业。
那时候,历史系也只有这么一个专业,中外断代史自远古讲起来也有不少课程,李老师给我们讲授的“史学概论”课,只是其中的一门基础课程。李振宏老师出生于1952年,给我们上课时也就30岁出头,他性格沉稳、好学深思、学术扎实。印象中他中等个头,身材偏瘦,但讲起话来平和有力,充满思辨性和逻辑性。
这门课要讲好是有难度的。李老师的课怎么一下子受到了同学们喜爱,我现在也想不起太多具体细节。我看到李旭在《32年来我与母校河大和校友的若干交集》文中回忆:“教史学理论的李振宏老师,年富力强,眼睛雪亮,思维宏大,一连串的历史逻辑思维,珍珠般环绕在他抽象的理论语言中。他沉浸于自己构筑的理论海洋中,舀出几瓢水,端到如痴如醉的学生们面前,通过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如何分期、中国历史大规律大走向、西方史学理论有哪些流派等知识的介绍,淬炼出规律性的大认识大思考。跳出历史讲历史,传授他当年曾下过苦功夫对马列毛倒背如流所悟出的心得,传授摸索出来的一套认识历史、归纳历史、提炼历史规律的基本方法。从他身上,我们学到的是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方法论、唯物史观、大历史观等史学理论,一句话,从他的课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学会自己配制打开历史之门的钥匙,掌握破门之脚的功夫,理出历史的主线、细绳与红线,拉开思维的帷幕从历史的前场看清历史的后台。”李旭在我们同学中记忆力超众,他的回忆和评价应该是中肯、客观的。李老师的史学功底和理论功底扎实,倡导学术民主契合了新的时代,年龄与我们相近又待人亲和,这大概就是他和这门课程受到大家喜爱的主要原因吧!
仔细想来,当时李振宏老师讲“史学概论”之所以受欢迎,一个大的背景是历史学界拨乱反正、学术争鸣之风日益兴盛,李老师的“史学概论”课通过历史、理论、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更激发了我们学术理论探索的兴趣。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史学界思想空前解放,出现了若干学术争论,这让几十年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认识与新时期解放思想条件下提出的新观念、新思想形成了激烈碰撞,在这一时期的思想交流交锋中,学术理论界百家争鸣、畅所欲言,老一代和青年一代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广泛参与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李振宏老师开设“史学概论”课程对于初入大学的我们来说,可以说是一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启蒙课程,主要针对当时史学界的讨论,比如,如何认识中国历史分期、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历史发展动力等。对于如何掌握历史学基本的研究方法,李老师结合新时期的学术话题讲得既深邃又鲜活,我们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李振宏老师不仅有较为扎实的中国古代史学基础,还具有较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他也要求我们把学习历史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培育历史主义思维方式方法,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和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记得李老师说过,学习历史,即便是历史知识遗忘了,但形成了历史主义思维方式,这门课也学好了。在上“史学概论”课时,他还引导我们认真研读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大家黎澍和青年学者蒋大椿选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等著作,虽说是快餐式的经典阅读,但随着我们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相关课程学习并持续不断地深化领悟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也是受益匪浅的。秉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历史主义思维方法,学术研究才会既有历史的厚度又有思想的深度,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求得历史的真知。李老师通过“史学概论”课教学,使我们获得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
在李振宏老师引导下自己对史学理论的学习激发了浓厚的学术研究兴趣。那时也养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就是广泛涉猎多学科书籍文献,关注多学科特别是跨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形成了活跃的学术思维,这实际上是学术研究能力的培育过程。伟德国际官网图书馆藏书十分丰富,对一个从农村来的学生来说真是知识的海洋,用如饥似渴来形容自己的学习心态也不为过。读书学习与崇尚科学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社会风尚,陈景润、张海迪作为时代楷模自然是我们这一代学子的偶像。曾经课上提前开溜去图书馆看书,后来感到违反课堂纪律不可行,就学会了“一心三用”:提前预习一下教材,上课时就一边听课一边翻看从图书馆借来的图书,听到老师讲到有用的要点便赶紧记下来。到机关工作后,这个方法极为实用,开会的同时可以干点“私活”,特别是修改稿子之类的文字活。大学时图书馆看书占据了许多课余时间,我会定期“扫刊”:除了新书,新上架的月刊、双月刊、季刊等常常先浏览一遍目录,感兴趣的文章翻一翻,浏览较多的是历史学科前沿热点文章,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杂志。那时还关注到有学者把系统论、控制论等自然科学方法应用到管理学、历史学的研究中去,就去借阅维纳的《控制论》,由于数学基础差,自然没有看明白。这里多说几句,我最近看回忆录才知道,这本书是我的博士导师龚育之先生同几位专家一起翻译的,这也太巧了!为确认译者我就咨询“豆包”,它却告诉我:龚育之没有翻译过控制论方面的著作,不过“控制论”这个译名是两位专家向他请教时一起商议确定下来的!“豆包”对译者的表述与我的记忆不符,我又查证回忆文章,原来这本书译者署名“郝季仁”,是“好几人”的谐音,我导师是4位译者之一,由此既感叹人工智能可信又不能全信,更感叹老一辈学者出书不为出名的那种淡泊名利的精神!回想起来,伟德国际官网可以说是学术的殿堂,大礼堂学术讲座堪称学术盛宴。记得听国际共运史学家高放教授讲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开眼界,听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讲座有幸挤了进去,也没听懂什么,但终究狂热了一阵子,那时候有偶像崇拜但还没有“追星”和“粉丝”这样的热词吧!
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种宽容宽松的学术氛围下,李振宏老师特别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学术见解。李旭同学写道:“李老师有思想,他也欣赏有想法的学生。据大学上下铺同学郭超(黄淮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教授)回忆说,李振宏老师在期末考试时是让学生写一篇文章,他把全年级最高分给了一个向他提出不同学术观点的学生。我竟不知道这件事,看来这个学生不是我。”我就此事微信询问郭超同学,他回复说:“这是李老师自己在课堂上讲的,他说他把最高分给了提出不同意见、有自己的想法的学生。因为他一直在鼓励大家要独立思考。”郭超还回复补充道:“我很喜欢听李老师的课,坚持记笔记,也认为考得不错,但也只得了86分。后来听了李老师说的话,才知道有人比我分高。一打听,是你得了88分。”
听他俩这么一讲,我也回忆起来了,期末考试李老师让我们写一篇文章,主题自定,篇幅不限,自由发挥。我写的文章不是同李老师进行讨论,而是一篇同一位知名历史学家就农民战争和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商榷的争鸣文章,长达一万多字。那时史学理论学习激发出来的学术兴趣,首先聚焦到了当时史学界关于历史发展动力问题的讨论上来。记得除了传统的阶级斗争动力说、农民战争动力说之外,还有生产力动力说、社会基本矛盾动力说等。这位知名的、我尊敬的历史学家主张农民战争动力说。还有学者如苏双碧先生认为生产力发展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等。现在还能回想起来,当时出版社汇编出版的相关论文集有厚厚的几大本,我结合自己的学习理解写了这篇课程作业。这篇手写稿现在找不到了,文章具体怎么论证也记不清了。不过,我咨询“豆包”,它回复这位教授后来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表述更为全面客观了。记得当时文章提交李老师后我还专门去请教,问能否投稿给北京那份历史学界的最高学术刊物。他说,你提出的一些观点有新意,但需要深入研究和论证。其实我听得出来,自己的理论功底和史学功底还都还不足以来回答这个重大理论问题。虽然我认为李老师讲的很中肯,但还是誊抄了一份寄给杂志社,自然也石沉大海。那时敢于向知名历史学家提出学术争鸣,敢于向历史学界最高学术刊物投稿,不正如《哪吒2》中那句台词:“因为我们还年轻,不知道天高地厚!”而李老师所鼓励的,不正是这种“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精神吗?当然,李老师的考试方式也很前卫,现在这门课程还是这种开卷考试吗?当时有一句口头禅:考考考学校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们大学时拿奖学金也是看分数的,但真不能以考试成绩定学生的终身!几十年过去了,我认为1983年级“史学概论”课程“考”得最好的当属刘克辉同学了,他留校后协助李老师从事史学理论的教学研究,才是学得了李老师的“真传”。拜读了他和李老师合著的《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深感欣慰,母院史学理论研究后继有人,且学术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新时代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回忆起向李振宏老师学习的点点滴滴往事,感到是那样的温馨。李老师颇具学者风范,温和友善、平易近人,在学习过程中向他请教,他总能耐心地与我们交流探讨。记得李老师就住在学校东门附近的平房,有时看到期刊上的学术文章自己有一些思考,就会到家里向李老师请教,这种方式的师生交流交往现在的大学还有吗?我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省求学工作,也没有专门从事历史研究,自然和李老师的联系就不多了,但见到留校工作的同学,总会问问学校老师特别是李老师的情况。几年前因工作原因我到中山大学调研,与中山大学一位校领导见面寒暄,因同是历史专业出身且河大前身曾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说到这些话题他就主动提及李老师说:“李振宏老师是我的好朋友,他学术水平很高。”这么一个大领导、大学者如此高度评价李老师,作为他的学生,我深感自豪!还记得1986年秋,我去李老师家请教问题时,碰巧遇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蒋大椿老师(生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史学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前面提到蒋老师参加了黎澍先生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历史科学》的撰写,那时我是作为历史学工具书时常翻阅,所以对蒋老师慕名已久。蒋老师在我眼里是史学理论研究的优秀学者,所以见到蒋老师异常兴奋。和李老师、蒋老师相谈甚欢,蒋老师还提出我来年可以报考他的研究生,李老师也鼓励我,后因机缘不巧合,没能如愿报考,甚是遗憾。蒋老师随后还专门来信鼓励我加强联系,对此至今十分感动并记忆犹新。未能拜蒋老师为师,也自然断了联系,只是偶有看到蒋老师的文章。这里,也向蒋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怀念!
前年10月,我回开封实地考察我现所在的企业设计建设的开封“一渠六河”项目和铁塔公园景观提升项目,借机回到母校明伦校区,重温求学时光。我与同学王明钦(现为伟德国际官网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克辉及伟德bv国际体育张占党书记、祁琛云院长在校园里边走边看边聊,围绕母院未来发展方向、专业特色优势及历史文化人才培养等作了交流。值此伟德bv国际体育建院百年之际,也愿再分享跟随李振宏老师学习“史学概论”课程的所学所悟所忆,以感谢师恩,感谢母校母院这个卓越平台。这里是我走上人生更高舞台的起点,将永远铭记在心!
这篇回忆文章初稿写于去年年底,修改这篇文章时,正值今年《哪吒2》票房破百亿,DeepSeek也如哪吒一般横空出世。我就想,《哪吒2》引爆全球的不止是科技,更是其中内含的中华历史文化的光芒,历史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会飞得更高更深更远;DeepSeek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应用极大地赋能各行各业发展,但作为主体性的人类,对自身发展规律主观能动的认识、把握和运用,仍将永远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引领和支配作用!可以预言,伟德bv国际体育在下一个百年的发展无可限量,伟德bv国际体育学子在新时代的发展必大有可为!
时值母院百年院庆,谨以此文表达对母校无尽的感恩与永远的祝福!